近日,我国多地遭遇强降雨,导致洪涝灾害频发,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。根据中央气象台的预报1,后天(8月1号)至8月3号,河南、山东、河北、北京、天津等地将有大到暴雨,局地有大暴雨或特大暴雨,需防范强降水可能引发的山洪、滑坡、泥石流等灾害。
(资料图片)
这场持续不断的强降雨是怎么形成的呢?据专家分析2,主要是受到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:
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西。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影响我国夏季降水的重要气候系统,它的位置和强度会影响西太平洋暖池的分布和东亚季风的活动。今年夏天,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西,导致我国南方地区受到其控制,出现持续高温少雨的天气;而北方地区则处于其边缘,受到来自南方和西北方的湿气输送,形成强降水带。
西风槽活动频繁。西风槽是指在中纬度地区由西向东吹的一系列气旋性槽线,它是冷空气活动的主要通道。当西风槽南下时,会与副热带高压边缘的暖湿气流相遇,产生不稳定对流和上升运动,形成强降水。今年夏季,西风槽活动异常频繁,多次南下影响我国北方地区,与副热带高压边缘形成明显的温差和湿度差,加剧了降水强度。
地形和城市化效应的作用。我国北方地区多山地和丘陵地貌,这些地形对气流有一定的阻挡和抬升作用,有利于增加云量和降水。同时,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,城市内部的人工热岛效应、污染物排放、建筑物摩擦等因素也会改变局地气候特征,增加降水概率和强度。
这场强降雨给我国北方地区带来了什么影响呢?从正面来看,一些干旱缺水的地区得到了及时的补充,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;同时,一些高温闷热的城市也迎来了清凉和空气质量的改善。但从负面来看,强降雨也造成了很多不利后果:
交通运输受阻。由于道路积水、桥梁损坏、铁路中断等原因,强降雨严重影响了公路、铁路、航空等交通运输的正常运行,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,也给物流和商业活动造成损失。例如,河南省多条高速公路因积水封闭,郑州机场多个航班取消或延误,郑徐高铁因塌方停运3。
城市内涝严重。由于城市排水系统的不完善和超负荷运行,强降雨导致很多城市出现内涝现象,给市民的生活造成困扰,也威胁到城市安全。例如,北京市多个地铁站因积水关闭,部分地区出现车辆被淹、人员被困等情况4。
洪涝灾害频发。强降雨引发了山洪、滑坡、泥石流等次生灾害,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,给灾区的抗洪救灾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。例如,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发生山洪灾害,造成74人死亡,179人失踪5。
历史上,我国也曾经历过一些类似的强降雨事件,例如:
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。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洪水灾害,持续时间长达4个月,波及28个省(区、市),直接经济损失达2556亿元,死亡人数达4156人6。
2012年北京“7·21”特大暴雨。这是北京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的一次暴雨,最大降雨量达到了460毫米,相当于平均全年降雨量的一半。暴雨造成北京市77人死亡,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117亿元7。
2016年江南华南强降雨。这是近20年来江南华南地区最严重的一次强降雨过程,持续时间长达一个月,影响了11个省(区、市),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1479亿元,死亡人数达到了237人8。
从这些历史事件中,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在防汛抗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,但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和问题。例如:
气象预报能力有待提高。虽然我国的气象预报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,但仍然存在一定的误差和不确定性,尤其是对于强降雨等极端天气事件的预报难度较大,往往难以准确把握其时空分布和强度变化。这就要求我们加强气象观测和研究,提高预报精度和及时性。
防汛抗洪体系有待完善。我国的防汛抗洪体系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漏洞,如水利工程的安全性、城市排水系统的效率、应急救援机制的灵活性等。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,提高防汛抗洪能力和水平
防汛抗洪意识有待提高。我国的防汛抗洪意识还不够强,一些地方和群众对强降雨的危害和风险认识不足,缺乏必要的防范和应对措施。这就要求我们加强防汛抗洪教育和宣传,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。
综上所述,强降雨是一种自然现象,我们无法避免它的发生,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预报、合理的规划、有效的防范和及时的救援,尽可能地减少它带来的损失和影响。让我们共同努力,建设一个安全、美丽、和谐的家园